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

发布者: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:2023-12-27浏览次数:14


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

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书记、安徽省教育厅厅长钱桂仑

2023年12月26日
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建设教育强国,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,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,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,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。”当前,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、动能强劲、大有可为的上升期、关键期,必须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,以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,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,以教育之强夯实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之基。

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,奠基千秋伟业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培养什么人、怎样培养人、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,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。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,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把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作为根本目标,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。近年来,我省不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,率先实施“德智体美劳”五大行动,打造了全国首个省级“教管服一体化智慧思政平台”,被教育部确定为“三全育人”综合改革试点省,学生思想积极健康向上,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较好落实。同时,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,长期以来,各种敌对势力从来没有停止对我国实施西化、分化战略,他们下功夫最大的一个领域就是争夺我们的接班人。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,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,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,永远听党话、跟党走,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,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,夯实党长期执政的根基。要全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,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,形成具有省域特色的螺旋上升、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、教材体系、教学体系、实践体系。中小学阶段是孩子们价值观形成阶段,必须下决心加强中小学德育,深度挖掘老区精神、大别山精神等红色资源,用好新时代伟大实践和安徽发展成就思政课程资源,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,上好“行走的思政课”。近年来,安徽省委、省政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现代化美好建设的重要先手棋,推动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。教育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,主要指标全面赶超全国平均水平,教育现代化指数从2016年的全国第2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4位。全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高校完成占比63%,安心托幼、课后服务、老有所学等一大批教育民生实事接续实施,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增强。

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,赋能千行百业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。教育具有基础性、先导性、全局性地位,在打造“三地一区”、建设“七个强省”过程中,要充分发挥核心功能,与科技强省、人才强省一体统筹,协同发力,共同支撑引领制造强省、农业强省建设,共同赋能服务文化强省、生态强省建设。近年来,我省教育综合实力和服务能级不断跃升,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,省属高校实现A类和B+学科两个“零的突破”,14所高校57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%。近3年,省属高校自主培养教育部长江学者较过去10年之和增长250%,2022年引育国家级人才同比增长58.8%。近5年来,共增设人工智能、集成电路等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点2119个,省属高校服务十大新兴产业的专业点占58.12%,教育链、人才链与创新链、产业链匹配度不断提升。但是在发展过程中,还存在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不够足、省属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等问题。我们要把服从大局、服务大局作为谋划教育强省建设底层逻辑,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,把支撑创新型省份建设、打造教育人才新高地、服务产业提质升级更好结合起来,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。围绕合肥都市圈、安徽长江城市带、皖北全面振兴等重大区域战略谋划教育布局,推动高校群支撑城市群,构建一极两带多组团高等教育发展格局。把“双一流”“双特色”建设作为重中之重,分类推动高校群体性崛起。大力推进原创性、引领性科技攻关,实施新质生产力培育计划,探索建立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新机制,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一代、研发一代、探索一代,推进高校科研活动更多转变为经济活动。大力推进学科集群对接产业集群、专业集群对接企业集群,一产一策、一链一策组建教产合作共同体,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,切实提高学科专业与产业企业的适配性。发挥高校引才聚才平台功能,强化人才引育留用,着力打造教育人才新高地。

牢牢把握教育的民生属性,造福千家万户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,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,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。这要求我们,发展教育必须得到人民认可,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,把更好更优质的教育作为美好生活的愿景和庄严的教育承诺。截至2022年底,我省各级各类学校2.2万所,教职工95.8万人,在校学生1311.5万人,教育事业发展势头良好,“有没有”的问题已经历史性解决,但教育发展仍不平衡不充分,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与群众的美好教育需要相比还有不足,区域、城乡、校际、群体“四大”差距有待缩小。特别是随着人口结构变化,教育面临既要“迎峰”、又要“渡峰”的突出矛盾。我们要积极应对人口结构变化,科学配置教育资源,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,突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,提高教育质量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,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。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安全发展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、高中阶段优质化特色化多样化发展、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,满足人民群众“上好学”的美好需要。坚持权利公平、机会公平、规则公平导向,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,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、城乡教育一体化、师资配置均衡化、教育关爱制度化。以“强校+”为抓手,导入优质教育资源,推进皖北地区基础教育优质扩容,缩小区域、城乡、校际、群体教育差距。完善教育“民声呼应”快速响应长效机制,制定教育惠民清单,增强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和获得感。保障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。严格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、普通高中属地招生和中小学“公民同招”制度。完善学生资助体系,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。

我们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、战略属性、民生属性,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,强化教育发展支撑,形成良好教育生态。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,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、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。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变革,以教育数字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。扩大教育对外对内开放,深化省部战略合作、省校合作和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,以开放的大格局构筑安徽教育发展的新优势。

(来源:安徽日报)